开 墨 建 筑
Kammer Architects
关于开墨
开墨建筑为业主提供创造性的设计方案,为人营造舒适的环境。开墨建筑在交通枢纽、产业办公园区、城市更新领域有一些成果和心得。开墨建筑的创始人章菊新,是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获华中理工大学建筑学学士、英语文学学士;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硕士,同济大学与柏林工业大学城市设计硕士学位;2013年于俄勒冈大学访问学习可持续建筑设计。曾在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二所工作十一年,任副总监、专业院总师助理。参编第三版《建筑设计资料集》铁路客运站房章节。报道
2022年8月13日2021年8月22日2021年4月7日 · 建造2021年2月19日 · 建造143 嘉定现厂园区停车场改造
背景
本项目属于现场园区3期用地,位于嘉定城东南沙霞路与博乐路,北侧为汇龙潭公园与孔庙景区,南侧为现场园区停车场。自北向南分别是原嘉定检察院、原州桥警署、现厂停车场。
停车场近期的升级改造,将检察院和警署用地连成一片,停车数量达到220个。目前整个停车场在博乐路上有进、出口各一个,并即将新增北侧沙霞路出口。设计目标
业主希望在保持停车场功能的前提下,对整个停车场开展“城市空间优化设计”,涉及到对街道空间、公共设施、休闲景观、人行体验等方面的优化提升。
经过调查,团队确定了六个设计目标:保持停车数量不变、优化行车流线、采取经济易实施的改造方式、结合视觉标识保护停车场的行人安全、强化汇龙潭公园与现场园区之间的步行联系、具有正能量的空间主题。路径与节点:结合停车场的微型公共空间
我们提议通过红色涂装或彩色沥青地面,塑造一条沟通南、北的步行通道。步行道上布置多个景观节点、配以展览、座椅、植物、咖啡厅。并借此机会,将用地北区的停车位、停车流线优化升级,与南侧新建成的停车场连为一体。
红色既是人行步道的警示色,也蕴含了长征的主题寓意。在整个步道上布置了七个空间节点,对应了长征中的七个历史事件和地点,采用壁画、地面铭牌等形式介绍当地的人文风景和长征历史。
七个节点中的两处选择了门卫室和原警署楼一楼各一间房间,作为咖啡厅和展厅,不需要结构改动。
红色步道起始于北侧的革命摇篮“瑞金”,经过长征起点“兴安”、转折点“遵义”、跌宕起伏的“赤水”、雪山下的草原“松潘”、曙光将至的会师地“会宁”,最终到达南侧位于现场园区北入口广场的“延安”。- 141 深圳坪地文体中心深圳 文化体育 建筑面积71890㎡ 概念方案
Add Title
140 钱塘湾未来总部基地
杭州 城市设计资格预审提案 2021.5
向外与向内
钱塘湾未来总部基地位于杭州东部钱江世纪城与正在建造的亚运居住片区之间。围绕“总部基地”这个任务书设定的定位,我们提出两个方向性的概念。首先是对全球化的回应。提议加强对外的、长距离高附加值的交通联系,也就是通过地铁、高铁、机场形成的网络提高本区域与境内外的商务旅行效率和质量。与全球化对应的是向内看,对“总部基地”的类型进行细分,对大型的企业总部和小型的新兴企业总部的需求进行细分,对工作与居住更高质量地混合的生活方式的回应。
高铁组团
本项目一个引人注目的潜力是,它位于沪杭甬客专和萧山机场快线的连接点上。如果这里设置火车站,可以在1小时内到达虹桥机场、浦东机场、萧山机场三大机场,1小时内到达长三角主要城市。我们的一个大胆的建议是,在片区的东侧建造一个引入沪杭甬高铁与机场快线的高架车站,将高铁、机场线以及另外三条市内地铁综合在整个片区的城市网络内,并由此带动形成一个以酒店、会展、公寓、生活型商业为主的高密度开发。
商务组团
尚在规划中、线路未定的跨江的15号线对齐了高铁站朝向钱塘江的东西轴线,与正在建设的6号线丰北路站交叉形成大型换乘节点,在这里形成以地铁换乘站为中心的商务组团,也就是传统上的总部区城市形态。设想商务组团以大型企业为主,布置了适合分割租售的超高层办公塔楼,综合性商务酒店塔楼,以及100~200米高的自用总部楼。
商业开发一直是交通导向城市开发的一个难点,周期长、利益方多。这里我们建议分三步走。首先将商务组团定义为辐射整个杭州东部地区的复合商业中心。第一步聚焦地下商业街,沿着两个地铁站的换乘通道,布置大量的生活型商业,有望吸引6号、15号两条跨江线的通勤族前来日常消费。第二步在地铁人流增长稳定后,在地面层布置奢侈品零售空间,通过本区域便捷的对外交通优势吸引周边城市的高档消费人群。第三步,在商务办公人口饱和的前提下,可考虑在二层人行步道的基础上开发二层的餐饮酒吧类消费。
“日常街区”
在我们的提案中,除了东、西两个“高大上”的外向型节点之外,剩下的部分都是80X120m的街块填充而成,我们称之为“日常街区”。我们不认为基地西侧的钱塘江岸线是设计的重点,设计的关注点被转移到可达性更好的内部,并向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细节上聚焦。我的策略是向内看,在日常生活的层面上关注以下几个主题:1、处理小尺度街块商住混合的关系;2、杭州传统的内城运河与建筑、街道的互动;3、学校和口袋花园作为公共活力的源泉;4、在街块小区实现形态多样性并实现围墙小区的安全感;5、小街区密路网城区的停车设计;6、实现以上目标的操作方法。
街块与地块划分
每个街块被进一步划分数个为2000~4000平方米的地块,其中组合了后街、街坊步行道、公园。以1.5~2.5的容积率控制,未来的城市风貌将是3-7层、高低错落的高密度街区。在小型开发商缺失的现实情况下,这个规划鼓励中小型企业购地建房,形成长期以来政府和大开发商主导的同质化开发迥异的的多样化城市空间。我们认为产权下沉、用地的细分是城市空间更加人性化的前提。
执行街区尺度的城市设计
除了吸引中小型企业自建可租售的办公楼以外,住宅土地市场目前很难对私人放开。建议本区的住宅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与街道高度融合的带底层商业的公寓楼,另一种是街坊式住宅。沿街底商公寓可参考德国社会住宅模式,建造完成后由政府控股的物业公司负责租赁、管理,确保城市空间始终有适当的居住人口混合。第二种街坊住宅类型是对封闭式小区开出的药方。这种街坊小区不设围墙,确保有一定的社区商业、无障碍单元甚至是单身公寓混合其中,灵活的采用景观、地形、建筑的设计手段形成邻里监视和安全性。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对我国目前粗放化的住宅区规划模式进行改良,建议制定法规,要求开发商在单体设计前委托规划师,专门对街坊住区做城市设计,经规划审批后对公共空间、公共设施的布局形成明确的构形意见,再交给开发商做单体设计。这个措施类似于修建性详细规划,但设计深度要更高,控制性要素也应该更加明确。另外,在住区城市设计制定之后,一定比例的公益性建筑单体,如老人住宅、社区商业、托儿所、健身房、游乐场甚至是一条主要的步行街,应当被拆离出来,由政府直接委托建筑师设计,避免这些小区内的公共产品被一揽子打包给开发商。
以学校为圆心的社区营造
人是社会性动物,今天城市的问题部分来自于规划忽视了个人与其所居住的社区的关联。在家庭和工作圈层之间,缺少社区空间。一方面,封闭小区隔断了住宅公共空间与学校、商业、街道的联系;另一方面,居住和工作的通勤分离导致了家庭成员之间共处时间的减少。我们在“日常街区”中提倡城市发展不是以功能分区或道路连通为前提,而是首先着眼于社区感的塑造。
社区感来自于抚养后代、宗教文化、生产劳动三种人类集体活动。在这里我们以“抚养后代”作为塑造社区感的主要方法,将幼儿园、中小学、社区服务设施和小型公园作为圆心开展规划。密集的街道控制了小汽车的速度,鼓励步行。沿街的底商公寓和街坊住宅为社区人口提供了稳定的基石。多样化的办公空间满足不同的需求。我们鼓励生活与工作在同一个区域,最好是地铁三站起步价的范围内。我们的愿景不是摩天楼璀璨的灯光,也不是空荡无人的公园景观,我们愿景是“一碗粥距离”,是上一代中国人中午可以回家吃饭睡午觉的社区感。我们希望大大小小的“总部”里上班的男男女女能够随时走出大楼、走入街道与社区,花更少的时候等车坐地铁,用更多的时间在城市里陪伴孩子成长。
- 127 临港松江科技城创意中心上海松江 产业办公 建筑面积15,558㎡ 施工中
kammerarchitects@foxmail.com